在地质事业的壮阔山河间,闫敏无疑是一位令人敬佩的“女将”,19年间,她用脚步丈量着大地的沟壑,用汗水浸润着地质人的初心。从青涩的技术员到独当一面的项目“掌舵人”,她将炽热的青春熔铸于地质热土,用实际行动擦亮共产党员的先锋底色,成为绽放在地质最前沿、饱经风霜却愈发坚韧的“岩上花”。

初心如磐砺“奋斗本色”
“巾帼何曾让须眉”,正是闫敏地质生涯最滚烫的注脚。
她的足迹深深烙印在新疆的戈壁风沙、山西的黄土高原、山东的丘陵沟壑、青海的雪域高地……十余载寒暑,她在实战的熔炉中百炼成钢。从参与矿产资源储量计算,以精准的数据为资源评估奠基;到编制探转采评估报告,为资源的永续开发守土尽责;再到严把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关口,在项目规划中坚守职业底线;以及完成多个地质灾害勘查与工程勘察任务,为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堤坝。每一次重任在肩, 闫敏总是以严谨认真和精益求精的作风,在岁月的千锤百炼中,积淀下深厚的专业底蕴。
2023年,她主动投身技术变革,转战探地雷达空洞病害检测新战场。纵然在传统物探领域已是行家里手,但为了精准掌握雷达检测内业技术,她毅然请缨,再次奔向数据采集的第一线。通常在夜间10点至凌晨5点是探地雷达数据采集作业的“黄金时间”,作为技术骨干,闫敏深知数据质量关乎项目成败。无论是昼夜颠倒,生物钟被打乱的困倦;还是南方夏夜,闷热潮湿如蒸笼般的窒息;或是西北寒冬,干燥缺氧寒风刺骨的煎熬,都不曾撼动她追求精确地下信息的决心。从车行道采集的规范操作,到人行道的精细化探测技巧,再到异常点的复测验证要点,她事必躬亲,将野外采集的数据牢牢掌握在手中。正是这经年累月的淬炼, 让她成功实现野外与室内、图像判读与现场实况的深度融合,练就了探地雷达检测的全链条能力。
匠心如炬淬“专业底色”
无论是野外啃“硬骨头”,还是室内攻“技术关”,闫敏始终铭记胸前那枚徽章的分量,以党员先锋姿态,挺立在攻坚最前沿,由她主导的多个项目荣膺江苏省“优秀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奖”。
从野外采集的风尘仆仆,转战至室内数据处理的静水深流,数据核对、图表绘制、报告编撰,每个细微环节都关乎道路的基石安全。资料整理工作看似“坐办公室”,实则是一场与细节的“拉锯战”,闫敏用另一种方式,诠释着何谓匠心。她经手产出的数百份资料,保持着“零失误”的纪录。“每一份报告我会逐字核对3遍以上,每张图表线条精确到0.1毫米,每组数据反复验算五次以上。”朴素的话语背后,是铁一般的坚持。曾有一次,为校准一组雷达数据的细节偏差,她把自己钉在工位上连续鏖战十几个小时,反复比对原始记录与仪器参数,直到找出细微的误差源。她深知,这些资料是野外艰辛跋涉的“最终答卷”,更是交付给万千行人脚下道路安全的“承诺书”,必须经得起严苛的检验和时间的淘洗。
在南京市城市道路空洞检测项目中,原本3个月工期的项目,甲方要求2个月内完成近百公里的数据采集、处理、解译、验证及报告提交工作。压力空前,闫敏带领团队大胆革新,采用“流水线作业法”,白天分组处理数据,夜晚交叉采集、复测、验证,争分夺秒,无缝衔接!最终提前一周提交了逻辑严密、图文并茂的优质报告,赢得了甲方及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。
星火传薪聚“团队亮色”
如果说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是闫敏的“硬脊梁”,那么她甘为人梯、倾囊相授的胸襟与热忱,则彰显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最动人的“软实力”。
在一次雷达项目中,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技术员面对复杂的雷达数据图像,陷入解译瓶颈,日夜加班仍一筹莫展。闫敏得知后,主动带着他反复学习已有病害卡图像,从雷达图像典型特征到现场复测验证中寻找方法,一步步引导他找到解译突破口。连续几个深夜,师徒二人俯首图前,终于完成了关键剖面的解释,为道路隐患的精准定位扫清了障碍。
由于雷达仪器自带的软件版本处理速度过慢,严重影响了雷达内业处理数据的效率。闫敏没有抱怨,利用下班时间搜寻、测试更高效的软件。潜心钻研掌握后,她精心制作了几十页图文并茂的《实操技巧PPT》,利用项目间隙,开展“一对一”“手把手”教学。这份无私的分享,推动团队整体数据处理能力显著提升。
工作之余,闫敏每天保持着学习1小时的习惯,常备着《地球物理勘探概论》《地震勘探新技术》等专业书籍。她总说“物探技术迭代太快,不跑起来,就会被时代落下。”这份紧迫感促使她持续攀登,成功考取了市政工程一级注册建造师,先后荣获了常州市“五一巾帼标兵”、江苏局“优秀党员”“优秀工程专业技术人员”“十佳青年”等荣誉。

在戈壁滩呼啸的风沙里,在深夜办公室不灭的灯光下,在项目攻坚的冲锋号角中,闫敏十九年如一日地坚守着“地质报国”初心。从青春芳华到物探中坚,她把生命最璀璨的年华,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地质事业。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将忠诚刻进地层里。”这是一位新时代地质物探人无言却最深沉、最滚烫的担当,更是一名共产党员,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纯粹、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。